不管買筆記本還是臺式機,我們都避不開AMD和英特爾這兩大處理器巨頭。
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,CPU的命名數(shù)字已經(jīng)夠繁瑣了,但命名里還有各種各樣的尾綴,今天咱們就來聊聊CPU尾綴的含義。
在深入探討尾綴含義之前,有必要先了解AMD和英特爾處理器的基本命名結構。兩家公司的命名邏輯有相似之處,但又各具特色。
一個典型的處理器型號通常由品牌標識、性能等級、代數(shù)標識、SKU編號和尾綴字母五部分組成。
以AMD Ryzen7 5800X和英特爾酷睿i7-14700K為例,"Ryzen7"和"酷睿i7"代表性能等級,"5"和"14"表示代數(shù),"800"和"700"是SKU編號,而"X"和"K"則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聊的尾綴字母。
一般來說,CPU型號中的尾綴字母會指示CPU是否鎖倍頻(是否支持超頻),在同代產(chǎn)品中的功耗水平,是否集成顯卡,針對平臺等等,通過看CPU型號的尾綴,我們可以快速判斷出產(chǎn)品的定位,方便進行產(chǎn)品選擇。
先來看AMD這邊,Ryzen 7000系列開始默認集成了核顯,也就意味著AMD的CPU有兩個時期,Ryzen 5000及之前的CPU,沒有尾綴意味著不帶核顯,也不鎖倍頻,當然超頻需要主板支持,而Ryzen 7000及之后的CPU,沒有尾綴意味著帶核顯,同樣不鎖倍頻。
為了方便大家查閱,我們將AMD的尾綴含義制作成一張表格,大家可以進行比對。
來到英特爾這邊,英特爾的CPU比較好判斷,沒有尾綴意味著自帶核顯,但是鎖倍頻,無論搭配哪款主板都不能超頻。
為了方便對比,我們同樣將英特爾的尾綴含義制作成表格,就不再用文字贅述每個尾綴的具體含義了。
處理器尾綴的命名并非一成不變,而是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變化不斷演進。回顧歷史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一些尾綴逐漸消失(如英特爾的Q、MQ),新的尾綴不斷涌現(xiàn)(如X3D),也反映了CPU發(fā)展及用戶需求的變遷。
除了可以幫助我們判斷CPU的定位和性能等級之外,CPU的尾綴還可以看出一些端倪,比如網(wǎng)上有些標榜“電競”的臺式機采用的CPU尾綴為HX,意味著其采用的是移動端的CPU,整體的性能水平低于桌面端,但是商家并不說明,讓消費者以為撿漏,我們就可以通過尾綴來看破這個騙局。
CPU命名的尾綴為消費者提供清晰的產(chǎn)品定位和性能預期,我們在選擇產(chǎn)品或進行對比的時候就可以借助尾綴來做出明智的選擇,找到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產(chǎn)品。